1980年9月的某一天,北京展览馆座无虚席。
人们面色凝重地在等一个日本人,等第一个来中国开演唱会的日本人。
主持人简要地介绍完这个日本人的演艺经历和主要作品之后,观众们鸦雀无声、一言不发。
面对尴尬,这个瘦小的日本人缓缓地走向舞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,然后用流利的汉语说道:
中日两国人民是老朋友,过去那段不幸的历史使两国的黎明百姓都深受其害。因此,我希望用自己的歌声把两国人民的心紧密联系起来,为世界的永久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。
话音刚落,观众们掌声雷动。
这个日本男人调弦开嗓,将自己的《雪の朝》《精霊流し》《无縁坂》《関白宣言》等经典曲目,演绎得余音绕梁、连绵不绝。
紧接着,他又去上海开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二场演唱会,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五年之后,恰逢纪念二战结束四十周年之际,这个日本男人再次站在中国的舞台上表露心迹,不过此时的他却已是落魄不堪、负债累累。
当时的中国观众只是这个男人是一位歌手,却不知他还是一名导演和演员。
可正是他导演和演员这两个身份“连累”了他,让他在中国拍电影欠下了35亿的巨债,直到60岁才还清。
这个传奇、励志,对中国非常友好的日本男人,便是佐田雅志。
01
佐田雅志出生于日本长崎县,和中国很有渊源。
其祖父曾在中国工作,他的父亲佐田雅人从小就生活在中国东北。
与大多数曾伤害过我们且拒不道歉的日本人不同,这个家族不仅对中国非常热爱和友好,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日本人犯下的罪过。
来中国之前,佐田雅志已经是红遍日本的歌星,不仅在日本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,而且还在华语乐坛小有名气。
山口百惠的《秋樱》就出自于他的手笔;刘家昌的《我家在那里》即翻唱他的《桃花源》;80年代中国红极一时的经典歌曲《男子汉宣言》同样是改编于佐田雅志的《関白宣言》。
按理说,这位才华横溢的歌手仅靠唱歌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了,他又为何负债呢?
此事,得从他在北京的那场演唱会说起。
1980年,佐田雅志在北京开完第一场演唱会之后,反响不俗。
当时,央视正准备和日本的株式会社合拍纪录片《长江》,于是便向精通普通话的佐田雅志发出了邀请。
佐田雅志没有推迟,当即答应了央视的邀约。
不过在拍摄该纪录片之前,他决定先要完成自己的上海演唱会。
没想到,拍摄时间的改变,直接导致佐田雅志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
02
按照央视和株式会社的合作方案,原本是日方提供技术支持、中方提供资金、佐田雅志只是作为演员出演,可是由于预算太大、再加上其它原因,这个拍摄项目遇到了很大的困难。
哪知眼见该项目被搁浅之时,佐田雅志决定自己来拍:自己担任编剧、导演和演员,自己筹措资金。
说干就干!佐田雅志沿长江而行,辗转上海、江苏、湖北、四川等地,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。
后来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《话说长江》中,其中有很多片段便是直接引用于佐田雅志的拍摄的纪录片《长江》。
对于奔流不息、不舍昼夜的长江来说,这些画面只是一次短暂的记录和回眸。
但这匆匆一瞥却记录下了80年代中国的历史变迁,每每重看,都令人感慨万千、震撼不已。
为了真实地记录这一历史,佐田雅志豪阔地坚持用35毫米电影胶片来拍摄。
而长江沿岸城市林立,风土人情千姿百态,对胶片的损耗极大。
最终,佐田雅志共用了113万英尺胶片才拍摄完了这部纪录片。这个胶片的使用量如果拿给王家卫,“墨镜王”可以拍出两部《阿飞正传》加十部《东邪西毒》!
由于此行超出预算太过严重,佐田雅志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,而且还欠下了28亿日元的巨额债务,他连本带利还了35亿日元,直到60岁才还清。
而拍摄这部纪录片的那一年,佐田雅志也不过才28岁而已。
03
秋风萧瑟的清晨,一晃而过的沿街店铺好像一部老电影,将我们拉进了80年代的上海。
那时的南京路还没有步行街,但其热闹喧嚣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。
主干道上的“风琴”公交车缓慢而过,屈指可数的小汽车冲劲十足。
游人如织,行人匆匆,菜市场热闹非凡。
穿过人潮,佐田雅志来到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里,拜访一位98岁的老人。
这位老人并非凡夫俗子,而是满清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。
苏局仙时年98岁,是“南仙北佛”中的“南仙”,在书法界有着极高的造诣,一直活到110岁。
佐田雅志此行并非是来讨教书法,而是请苏老为自己的电影提名。
苏老研墨提笔,挥毫写下两个字——长江!
04
收起墨宝后,佐田雅志坐上了“东方红”客轮,从长江的入海口逆流而上,准备一直拍到发源地。
在旅途中,佐田雅志见识到了这条中国“黄金水道”的魅力:自隋唐以来,江南的稻米、丝绸、茶叶、瓷器,沿着水道一路向北,生生不息。
水上的一条小船,就是一户人家。
男人们在搬货、运货,女人们在织布、做饭,小孩们在做作业、玩耍。
古人言中国有三苦:撑船、打铁、磨豆腐。旧社会船员不仅要忍受多变的恶劣水上天气,而且还要遭到“船把头”的盘剥,苦不堪言。
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,船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,一切都充满了希望。
经上海,过无锡,来镇江,佐田雅志来到了南京。
这个曾经被日军毁坏过的城市,如今经过中国人民勤劳的双手建设,已经焕然一新。
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南京长江大桥,横亘在长江两岸,架起了一座高速发展的桥梁。
街头上的国产“长沙牌”公交车、“电报鸡”三轮车,以及“二八杠”自行车川流不息,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,令佐田雅志佩服不已。
在南京的乡下,佐田雅志看到朴实的农民挽着裤脚犁田插秧、纯真的孩子光着屁股蛋在摸鱼捉虾、勤劳的小贩在集市上吆喝,他知道:今日的中国,早已今非昔比了。这里的人民,一定能建设好他们的美好家园!
05
穿过了江南烟雨,趟过了山川河流,佐田雅志去到了长江沿岸的每一个地方。
在无锡的集市上,他感受到了商业的发达;在白帝城的岸边,他体会出了李白胸中的诗意;在太湖的江畔,他感受到了漕运的辛苦;在汨罗的江边,他听到了屈原的呼喊;在乐山大佛的身旁,他体会到了佛教的威严;在峨眉山上、报国寺中,他得到了大师们的指点;在岳阳楼上,他跟范仲淹对话;在景德镇,他跟师傅们交谈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佐田雅志将80年代中国人的真实面貌给拍出来了。
比如,渔民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。
比如,学生的勤奋和努力。
比如,孩童的贪玩和调皮。
比如,老人们的悠闲和豁达。
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,充满烟火气和生命力。
一切都是那么真实,令人震撼,感人肺腑。
06
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,一个日本歌手竟然转行去当导演,举债拍摄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。
而且,纪录片《长江》比央视的《话说长江》早了整整两年!
目前,豆瓣网友给该片打出了9.4的高分,这或许是对纪录片《长江》和佐田雅志最好的安慰和嘉奖吧。
在此次拍摄之旅,佐田雅志沿着长江沿岸的大大小小城市和村庄,一共走了3000多公里。
因此,这部纪录片已经不再是一部单纯的电影,而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,歌颂着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,歌颂着日本的“精神故乡”。
或许,正如日本前首相访问敦煌时所言:“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源泉,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!”
也或许正是因为此,佐田雅志才能从中汲取力量,不惜砸锅卖铁、四处举债来完成这一壮举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
在28岁到60岁这32年间,为了还清35亿债务,佐田雅志以平均两天一场演唱会的速度和强度拼命赚钱,同时他还要写小说、出书、出席各种活动,若是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,恐怕他早就倒下了。
这部拍摄于80年代初的纪录片,记录了40年前的自上海到成都,长江沿线的山川风景和市井城乡的旧物新貌,当时的纪录片,今天却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。
四十年不过只是一代人的时间,但这四十年变化太快,中国的社会风貌在只争朝夕中将太久的万年变得天翻地覆。比如今日,片中的记录,山河虽旧,但古朴;市井虽陋,但纯朴。片中出镜的人物,目光清澈、纯洁,笑容坦然、豁达,毕竟,那是个充满希望和奔头的年代。
但八十年代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年代,那是破旧立新的年代、草莽横行的年代,也是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。正如《赤壁赋》中所言:“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。”
追忆过去,不是只为了沉湎其中,更是为了理解当下,资鉴将来。时间的河流正如东逝的长江,一去不复返。“叹人生之须臾,慨长江之无穷”。
想要了解八十年代的中国,可以从纪录片《长江》开始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xuejiayuan.com/372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