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书的“”行”字是走动的意思。如果把楷书比作“站 立”,那么行书便是“行走”。行书是适应书写方便而演变出来的书作,写起来比较快速。行书的特征有三点:一是行书既有楷书的体势、点画,又有草书的简易、使转,书写使捷。一是形体灵活多变。楷书的成分多的叫行楷,草书的成分多的叫行草。它既不受楷书方正的束缚,又没有草书那种程序的省变和放纵。所以,行书在书写时可塑性较大。三是容易辨认。行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书体,从它诞生至今盛行不衰,不仅为一般初学书法的人喜闻乐见,也被历代书家所重视。相传行书为汉末刘德升所创,但因无书法作品流传后世而难以佐证。一般认为真正开创并完备行书艺术的是二王父子。
1.“晋人尚韵”——二王行书:行书是最能体现书法神韵的书体,所谓“晋人尚韵”,主要就是表现在晋人的行书中。晋人行书也正是我国三千年来书法艺术华冠上的一颗明 珠。晋代书家几乎个个楷书极佳,人人都以行书出名。
王羲之(307-365年),出身晋朝名门,为我国书法一代宗师,成就极大,历来被尊为“书圣”。《兰亭序》是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也是我们至今见到的最早行书。这件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杰作。纵观王羲之的书法艺术,其行书为最高成就, 原因在于他所作的行书,处处合乎书法之法度。《兰亭序》 全帖共34字,全篇28行,每行11至13字之间;纵有行横无列,长短配合,错落有致,揖让顾盼,通篇“气韵生动 ”,笔笔字字安详从容,“晋人尚韵”在《兰亭序》中充分体现出来。王羲之日后再写《兰亭序》,没有一篇可与当时所书相比,此亦与当时创作的心情有关,真可谓遒丽天成的结果,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精神。
《兰亭序》对后世影响甚大,从隋朝开始,唐、宋、元、 明、清直至近代,凡作行书者都受到《兰亭序》的影响。
王献之的“行草”、“行楷”:王献之(344-386年) 王羲之第七子。他是王羲之之后的大书法家。他的书法根底来源于其父王羲之,但献之又有所发展。王献之首先明确了“行草”、“行楷”二体,并身体力行,亲自完善这两种最适用最洒脱的书体。
2.唐代行书:唐代虽是楷书的天下,但行书也颇流行。初唐时期,由于唐太宗酷爱王羲之行书,尤其是《兰亭序 》一时凡作行书者,都以晋人为楷模。直至中唐颜真卿出,不但楷书变法成功,在行书艺术上又独树一帜,有别于二王, 补充了自晋朝以来行书的另一大流派——颜体行书。颜体行书的产生,为唐代后众多的行书流派风格的产生铺平了道 路,充实了内容。颜真卿行书的产生,其在书法史上的功劳不亚于楷书。
颜体行书,是颜体书法艺术的精华。行书在二王书法中已成极致,变法十分困难。楷书在二王书法中只有小楷无大楷,所以颜真卿变法较为容易,且获得了成功。颜真卿通过 实践观察又发现,在二王已达极致的上乘行书作品中,缺乏一种“”墨迹劲健”的阳刚美,这是二王行书中的不足。于是颜真卿便把这种“墨迹劲健”的用笔、用墨和结体加入二王行书中,同时将颜体楷书结构以“正面形象”示人,用笔 “气势开张”转益在颜体行书中。我们在行书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:晋人(包括六朝、初唐)的行书,字字珠玉金石 之声满纸,而颜氏之后(包括“宋四家”)的行书,除了字字珠玉之外,往往又使人读来笔墨劲健,痛快淋漓。自颜体行书产生以后,至今千百年间行书大家,无不是参照颜真卿之法进行创作的。
《祭侄文稿》是颜真卿行书的杰出代表作品,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。颜真卿创作《祭侄文稿》是在极度悲愤的心情下进入极高的艺术境界创作的佳作。书法劲健豪 放,一泻千里,墨色或枯或浓,枯笔居多,笔法圆转遒劲, 笔锋含在画心,力量透在形外,作者并不在意写字,而是情绪激昂,陷入了百感交集的沉痛回忆的悲壮意境之中。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还有《争座位稿》、《祭伯父稿》,它们与《祭侄文稿》一起被历史上称为颜书中有名的“三稿”。当然,颜真卿还有很多行草书传世,为后人所珍视。
唐代擅行书的书法家还有:李邕(678-747年),《云麾将军碑》为其行楷书代表杰作,此碑笔法挺拔,势织横,笔力雄健。陆柬之的行书《文赋》从羲之《兰亭序》入手,书法风骨内含,神采外映,字字珠现,笔笔圆劲。
3.五代行书:五代传代较短,但却出了杨凝式、李建中两个行书名家。
杨凝式(873-954年):《韭花帖》为其行书墨迹,从王羲之《兰亭序》入手,笔法遒劲,结体稳健。
李建中(945-1013年):《土母帖》是其传世行书墨迹。此帖用笔沉稳,法度瑾严,结构淳厚,清丽圆熟姿态横生,深得二王笔法。可惜他的墨迹传世极少。
4.“宋四家”行书:在中国书法史上,根据各朝代书法流派与风格的不同,在书艺上有“晋人尚韵,唐人尚法,宋人尚意,明人尚姿,清人尚变”的说法。关于“晋韵”和 “唐法”我们已经论述过,所“宋人尚意”即是宋人把书法当作抒写性灵的工具,往往以书家个人的学识、情怀胸襟表现在其书法之中。“宋人尚意”主要体现在“宋四家”的作品中。
二王、颜、杨(凝式)为宋人行书提供了最好的学习、 参考内容,因此,宋代行书取得了极大的成就,产生了“宋四家”:苏东坡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。
(1)苏軾(1036—1101年):号东坡。在书法艺术上,善于学习古人,更善于把古人的长处相融合,以各家之长为自己所用,开创了“苏字”。他学识渊博,无论古文、词、 书法、绘画,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。苏字是一种以自然洒脱、天趣自成、雍容敦厚为风格的行书。《黄州寒食帖》 是苏东坡行草书墨迹杰作,这是一首遣兴的作, 是苏弑被貶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感叹。诗写得苍凉伤感,表达了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。此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发的。通篇书法起伏跌宕,光彩照人,气势奔放,而无草率之笔。《黄州寒食诗帖》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,被称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。王羲之、颜真卿、苏东坡三人的行书风格流派各异,但都留下了我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传世精品杰作。
(2)黄庭坚(1045-1105年):他的书法艺术在宋朝可以 说是由“变”见“韵”,独具风格的一家。黄庭坚的书法取法颜真卿、杨凝式,并得力于《痊鹤铭》,对《兰亭序》的精神也深有体会。《松风阁诗》是他的行书代表作, 落笔奇伟,丰劲多力。其长笔画波势明显,结体在疏密处作巧妙安排,突破了晋唐以来方正的外形,以点画揖让的手法,使中宫收敛处显得雄强茂美。在点画伸展中求得豪放之势,故显得雄浑飘逸又有雅韵之美。
(3)米芾(1051-1107年):他的行书主要以晋人的风韵为根基,又学习颜真卿等唐代行书大家的长处,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《研山铭》是他的行书代表作,运笔纵横进锋,点画跳跃猛厉,变化万千,常有拗折之笔与扫出之笔显示极强的笔力,以顿挫为含蓄,结构矫侧遒练,笔墨淋漓酣畅。苏东坡评其书“风樯阵马,沉着痛快”,一语道出了米芾行书的风格特点。
(4)蔡襄(1012-1067年):他的书法学颜真卿,并取法晋人。《题澄心堂纸》,此墨迹为蔡襄行书代表作之 一,运笔沉稳流畅,轻重缓急、顿挫转折都运用自如。整幅作品姿媚俊丽,清秀中有圆转飞动之势。
5.元代行书:行书到了元代,出现了赵孟頫和鲜于枢。 他们一方面力追晋唐风貌,一方面注意渗透个人性情,有姿态,有情趣,颇为可观。其中特别赵孟頫的行书优雅妍美, 不仅笼罩一代,而且波及千年,其影响之大,不亚于二王。
赵孟頫:字子昂,他是中国书法史上开宗列派的书法大家之一。他的行书直接继承二王书法精髓,在雅俗共赏、极其实用的基础上,博采诸家之长而成就自己的风貌。他的传世行书作品极多,《送秦少章序》行书卷,结构严谨,用笔清雋飘逸,流转圆润,极具《兰亭序》风范。从此卷书法墨迹中可以看出其临池功力之深。赵孟頫又是我国书法史上夫妇、父子都是书法家的特殊家庭。
鲜于枢(1256-1301年):他作行书常以悬腕笔走龙蛇独往独来、气势雄伟,力透纸背。其书法受晋唐书风影响 较大,无狂怪习气。《鲜于枢行草》结体严谨,笔画端丽遒劲,中锋用笔,圆劲有力,风格娴雅而又流畅 可以看出受唐人的影响较深。从整体看,墨气淋漓,纵肆坚实。
6.明人行书:在赵盂頫的书风影响下,明代的书法基本循着优雅风尚和实用这两条路子发展。所谓“明人尚姿”的风格,体现在行书方面,成就较大的有文徵明和董其昌。
文徵明(1470-1559年):其行书以宋人笔意为基础,后得晋人神韵,走的是赵孟頫的路子。《文徵明书滕王阁序》,写得圆熟流畅,超脱自然。其风神姿态,清劲秀美,酣畅豁达,笔致飞动。尤其是每字的结体处理,十分周到,颇富韵味。其牵丝和连带也颇为自然痛快,可见笔下功夫的娴熟。
董其昌(1555-1636年):他的行书圆劲苍秀,兼有颜骨赵姿,他与元代赵孟頫的行书趣向虽相异,但柔美的风姿却一致,故后人并称“赵董”。《董其昌行书》,写得酣畅飞动,气格高雅,其运笔转折刚劲有力,布局分行 疏朗匀称,韵致无穷,其墨色的变化,也是曲尽其妙,极富神采。
7.清代行书: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 明末清初有很多前朝遗民书法家善行书,如:傅山、担当等。清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个皇帝康熙、乾隆均崇尚书法,也都堪称书法家(另有帝王书法家专论)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清中叶出现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书法家,在行书方面比突出的有:王铎、钱南园、何绍基三人。
王铎(1592-1652年):他的行草书,大都纵笔而书, 节奏快速强烈,气势畅通连贯,一笔墨蘸后,有时多达10字,有如暴风雨;布白讲究疏密、饶有趣味,用笔注意轻重、富于变化,有“神笔王铎”之美称。代表作有《王锋铎自书翰》。
钱南园(1740-1795年年):継颜体楷书之后,真正发展了颜体行书的是钱南园。他写颜真卿《争座位帖》长达 14米(见田家英《小莽沧沧藏清代名家书画集》),一气呵成,独具匠心,进一步发展了颜体行草书。横画主笔如丈八蛇矛,左右开弓,横扫千钧;长捺、长撇,回锋如鸟看腹, 刚中有柔;平捺一波三折;顿挫、节奏勇猛直前;横折直钩刚健有力,如力士挥拳;点如磐石,稳重端庄;坚画如千年青松,坚挺自立;坚钩、横折皆如壮士握金,力不可摧;大的使转,有如蛟龙之翻腾。这些特征在颜的行草书中还不太突出。后人如学颜鲁公《争座位帖》,从南园入手,便可从 速掌握颜体行书的特征。
何绍基(1799-1873年年):平生学书尤得力于颜真卿、钱南园,对周秦两汉至六朝碑版,无所不习,所以功力十分深厚。晚年的行书,多参篆隶笔意,于恣肆中见逸气,尤为精彩。何氏行书笔致圆融遒逸,妙趣横生;结体疏密相济,欹正相生,从容跌宕,风神凛凛。字与字的连带游,含蓄而有韵致,别有趣味。前人曾评其行书“如屈铁枯藤,惊雷坠石”
8.近现代人行书:在当代书苑中,善行书者不乏其人, 比突出并有所建树者有于右任、沈尹默、吴玉如、高二适等。
沈尹默(1883-1971年年):是我国当代书坛的统帅人物 他的行书从文徵明和米芾入手,继而从智永、褚遂良,再上溯到二王,深得王书神髓。《沈尹默行书毛主席词 》清丽遒劲,精于用笔,善于运腕,格调典雅,为人称道。
吴玉如(1897-1982年):是一位造诣甚高的大书家,与 沈尹默有“南沈北吴”之称。他以渊博的学识勃发为书法, 专攻二王,成自家风貌。用笔洒脱风流而无习气,或见朴拙,或见秀雅,无不令人神往。
行书自晋代二王开始,一直流传到今天,因其既比楷书好写又比草书易认,因此临写创作随意适便,实用价值大; 而且书写领域宽广,容易发挥,表现力丰富,在楷、草、 隶、篆各体中最为风流,多彩多姿,流传至今的行书流派与 风格也最多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axuejiayuan.com/24106.html